今天趁着周末闲着没事,又把书柜收拾了一下。无意间又看到了王小波的《沉默的大多数》。我非常喜欢这本书,顺手翻开来回味一下,又看到了下面这几句。

王小波在书里写: “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:从话语中,你很少能学到人性,从沉默中却能。“又说, “当话语被权力掌控,被禁锢的并非语言,而是作为个体的独立性。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,就只好选择沉默。”

读着读着,我不禁又想到了前段时间写的公司文化为什么成了背锅侠。

当时我讲文化成了替罪羊,而文化之所以能背那么多锅,不是因为它柔软好捏,而是因为它编织了一张"我们是谁"的意义之网。这张网看不见,却无处不在——它决定了谁的声音值得倾听,谁的行为算"自己人”,谁的质疑会被当作背叛。而这整张网的编织材料,就是群体身份认同。

所谓身份认同,是一种强度惊人的心理力量。它并不是靠宣传打造的,而是靠"你属于这里"这种暗示慢慢沉到骨头里。

我们在公司里,首当其冲的驱动力当然是KPI、奖金和职业前途——这些才是硬通货,谁也不会为一句"自己人"就白干活。

但身份认同的微妙在于,它不提供动力,而是提供滤镜。

同样的奖金,在"我们的人"这个叙事里,意义会变得不同;同样的加班,在"为团队扛事"和"被压榨"两种解读下,心理成本天差地别。

它不会单独成为动机,却像一个隐性的心理杠杆,悄悄放大了你对归属的渴望和对孤立的恐惧。这种社会本能,让陌生人成为战友,让个体变成群体的延伸,让组织在压力下保持队形不乱——不是因为大家有多高尚,而是因为没人愿意承担被踢出局的代价。

这就是文化之"甜”。

归属感是廉价而高效的黏合剂,它能让团队像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,默契、迅速、甚至有点盲信。你在华为能看到这种力量,在初创团队也一样能看到——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信念,往前冲的姿态是动人的。文化让协作更顺畅,让沟通更节能,让决策更具方向感。

一个团队一旦搞清楚"我们是谁",很多问题自然取消了,因为答案已经镶在身份里。

但文化的"甜"背后,永远藏着"毒"。

群体身份是双刃剑,它能让团队凝聚,也能让团队失明。当"像我们这样的人"成为判断标准时,专业会让位于归属,质疑会被贴上"不合群"的标签。人开始自我审查,讲话越来越圆滑,意见越来越稀薄。创新变得安全得离谱,突破变成演戏。大家都知道问题在哪,却没人敢把问题说得清清楚楚,因为那会让你瞬间从"我们的人"沦落成"那个说话太直的人"。

沉默的大多数不是天生的,是被制造出来的。

当组织把矛盾推到"文化没落地"这种模糊的大筐里时,本质是在回避真正的结构性缺陷:激励混乱是制度问题,不是态度问题;沟通失灵是流程问题,不是价值观问题;创新乏力是权力设计问题,不是员工不够"像我们"。

文化被拿出来背锅,是因为它太好用,太柔软,也太模糊。只要把问题往"认同不够"这个方向一甩,就能把责任从系统拉回个体,把改革的成本压回员工身上。

更深的一层,是身份认同的机制本身正在走偏。

当组织开始强调"我们的人就是这样",它就在缩小允许存在的边界。边界一旦缩小,不同就会变得可疑,怀疑会变得危险,沉默会变得正确。文化于是失去了生命力,变成了一个不断向个体收税的系统。一个健康的文化应该给人信心,而不是给人压力;应该让人变得更完整,而不是更标准;应该让"我"能在"我们"中自然呼吸,而不是被迫矫正成某种统一模样。

真正强的文化,不是让所有人都一样,而是让所有人都能好好做自己。你可以锋利,也能被接纳;你可以提出尖锐的问题,也不会被扣上"不懂文化"的帽子。你拥有表达的自由,也承担表达的责任。你与团队的关系,应该是互相成就,而不是单方面让渡。

一个容得下"不沉默的大多数"的组织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。它不害怕噪音,不害怕分歧,不害怕有人说"我觉得你们错了"。因为它相信,多元的声音不是威胁,而是底层的安全阀。

王小波的那种轻松、近乎调侃的清醒,像是在告诉每一个被群体身份包裹的人:别忘了保持独立判断。

你可以属于这个群体,但不能被群体同化。你可以爱这份工作、爱这支队伍,但你不能交出你的思考权。公司文化真正的价值,不在于让每个人像战士一样听话,而在于让每个人像成年人一样思考。组织应该给人一张椅子,而不是一副枷锁。

我把书合上,忽然生出一种奇怪的笃定:所谓"我们是谁",这件事没有标准答案。它需要不断被讨论、被修正、被挑战。如果一个组织不允许这样的讨论,它的文化已经开始老化。如果一个群体容不下"不一样"的人,它的未来已经被封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