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时候我会想,一个组织里最先改变人的,从来不是规章制度,而是语言本身。

刚进新团队时,你会发现周围的人说的话里,总有一些词听得懂大概意思,却不完全明白它真正指向什么。于是你开始学着用这些词,模仿语气、模仿节奏,慢慢在会议里也能自然说出来。那一刻你会觉得自己融入了,但实际上,你已经开始被这个话语体系塑造了。

黑话并不仅仅是沟通工具,它是一种权力的体现:谁掌握了语言,谁就掌握了定义权。你能听懂,是因为你靠近中心;听不懂,就意味着你还在门外。这种体会一开始很微妙,你可能只觉察到轻微的不自在,但久而久之,它会让你时刻在意自己说的话是否"合格"。

对新人来说,这种感受尤为明显。你学会了说"形成抓手"“闭环执行"“自驱一点”,它们表面上像合作、像共识,但实际上隐藏着指令和期望。你努力表现专业,却很少意识到,自己在学习语言的同时,也在被语言控制。黑话让你看似参与决策,其实你早已在遵循既定的权力结构。它的表层是交流,深层是控制;理解语言的界限,也就是理解权力的边界。有时候我会停下来想:当我学会说了这些词,我真的自由了吗?还是在悄悄把自己套进别人的逻辑里?

有意思的是,说黑话的人多数并非有意操控。他们只是遵循规则,保持安全感。在一个体系里,不说标准语言容易显得"不专业”,而说人话可能被误解或被忽略。于是大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被体系裹挟,久而久之,思维也随之同化。语言本应是思考的工具,但当黑话成为通行标准,它同时也在界定谁可以发声、谁的声音会被放大。掌握语言的人掌握话语权,而被动学习的人,很难在关键时刻改变叙事。每次想到这一点,我都会有点心惊,原来自己每说一句话,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绑进一个隐形的网络。

黑话的起点通常是有意义的。像"增长"“复盘"“心智"这些词,最初是为了效率、精准和创新而生,但当它们被制度化、被反复包装,就从思考工具变成了思维替代品。使用这些词的人,看似高效,其实在重复既定模式;不使用的人,则可能被排除在权力网络之外。语言和权力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组织内部的隐性结构。每次我意识到这点,总会忍不住停顿一下,深吸一口气,想明白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。

理解黑话,也就是理解组织运作的逻辑。语言看似简单,实际上是一种控制和界定手段。新人融入环境的故事告诉我们,掌握黑话不仅是沟通能力的问题,更关乎在组织中能否获得话语权。真正的洞察,不在于说多少流行词,而在于看清语言背后的结构与边界,以及你在其中的位置。黑话并不可怕,它只是现代组织权力结构的一面镜子。看到它,意味着你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如何走,而不是被动地跟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