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模型盈利模式更像传统制造业
大模型盈利模式更像传统制造业
最近跟几位从事AI的朋友聊,他们都笑着说:“你以为我们是在做互联网生意,其实更像在开工厂。”
一开始我没太在意,还以为他们在夸张。但细想下来,确实如此。大模型的投入、运作和盈利逻辑,跟传统制造业比起来,惊人地像。
我们先说投入。大模型不是你上线一个App就能吸引用户那种轻松。无论是搭建算力集群、整理海量训练数据,还是调度工程师团队,每一步都重资产、重成本、重周期。训练一次大型模型,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算力账单就摆在你面前。互联网模式强调零边际成本——用户越多,成本越摊越薄;大模型却是边际递增——用户越多,推理成本越高。你今天多一个请求,就等于多烧一次电、多占一次算力。
然后是运营。你以为上线了模型就能坐等流量?不不不,每一次迭代、每一次优化,都像工业生产中的工艺改进。数据清洗像原料加工,模型训练像流水线操作,推理优化像生产线调度。这些听起来枯燥,但决定了公司能不能挣钱。算法创新重要,但稳定、低耗、高产才是护城河。互联网模式讲故事、抓眼球,大模型讲效率和工艺。
还有盈利方式。互联网靠流量、广告、长尾效应和网络效应,很多时候是虚拟的规模奇迹。大模型不同,它靠算力、靠数据、靠工程体系的积累。你做得再聪明,如果工业流程没打通,盈利就像沙子在手里漏掉。这也是为什么大模型行业里,有些公司看起来技术领先,但盈利能力却一直不稳。
真正的拐点,是从"造模型"到"造体系"。当模型不再是单次训练的精密机器,而是可持续生产、可复用、可扩展的系统时,边际成本才可能被控制,规模效应才开始显现。这时,大模型公司才真正像制造业,不靠故事挣钱,而靠效率和流程赢利。算法、数据、算力、工程团队,都像零件和工序,缺一不可。
所以说,大模型不是互联网的延续,它更像工业文明的下一章。表面上是智能革命,实质上是制造升级。喜欢讲投资故事的容易兴奋,但真正挣钱的,永远是那些懂得"把工业流程跑通"的人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