会甩锅的,升职;会干活的,背锅
会甩锅的,升职;会干活的,背锅
从功劳被抢看权责一体。
在职场,最能让人血压飙升的不是加班、不是开会,而是那种"功劳到头来写成了别人的名字"的瞬间。
你在熬夜改方案,对方在等着抢话筒;你写了十页报告,他总结成一句话:“这事我们团队辛苦了。“这时候你笑笑,嘴上说"应该的”,心里其实在想:这事不是"团队"辛苦,是我本人快秃了。
很多人安慰自己说:“算了,谁让我是打工人呢。“可其实,这不是心态问题,是结构问题。功劳为什么总被抢?说白了,因为"权"和"责"没有绑在一起。做事的人没有决定权,拍板的人不承担后果,于是责任全往下传,功劳全往上漂。你干活,他出镜,这种组合堪称职场物理学奇迹:能量守恒,功劳上浮。
更可怕的是,这套逻辑还能被包装得很"合理”——上面说:“大家都是一个团队嘛”,结果真出事了又能迅速变成"这个问题要追究个人责任”。上行功劳集体化,下行责任个体化,久而久之,所有人都学聪明了:少说话、多观望,反正抢功的不会停,背锅的总要有人。
其实这不是哪家公司的问题,而是很多组织共同的病:权责脱节,导致信任透支。没有人喜欢抢功,但没有约束的环境会逼人抢功。因为在资源稀缺、信息不透明的系统里,“抢"成了自保手段。于是,真正肯干的人慢慢学会了"别太出头”;聪明人都懂得"让领导开心比把事做好更重要”。你看,这就不是工作,是宫斗剧了。
要打破这种循环,靠道德说教没用。靠制度。比如项目立项时,把"谁拍板、谁执行、谁负责结果"写得明明白白;复盘时,不光谈得失,还要有事实链——谁提了关键建议,谁推动了转折点。别再开那种"大家都辛苦了"的会议,因为’大家’这个词,最容易模糊功劳。要夸就点名,要奖就兑现。功劳上升的通道一旦透明,抢功的欲望就会自然减少。
当然,也别搞成极端的"谁干啥谁背锅"那种苛刻制度。真正成熟的团队,是让权与责的比例相配——有权决策的人承担相应后果,干活的人能被看见并得到实质回报。因为只有当"做事的人"知道努力不会白费,“负责的人"知道拍板要担责,组织才会进入正循环。
你看,功劳被抢的背后,其实不是人坏,而是系统懒。大家都在一套模糊的机制里求生存,于是聪明变成了防御,信任变成了笑话。
而当一个组织能做到——谁干的活谁说了算,谁拍的板谁负责到底,那时候的表扬不用写在邮件里,也能写进人心里。
毕竟,在职场最难得的,不是抢到功劳,而是让努力被正当地看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