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不是做题,错不会自动改正
对问题的分析要彻底
我一直以为那次只是粗心。曾经还是在学校的时候,两个数相乘,我算错了一个数字,那是一道再普通不过的数学题。心想,下次注意就好,没必要太在意。几天后,我重新做那道题,却惊讶地发现自己又写下了同样的错误,连结果的数字都一模一样。那一刻,我愣住了——原来“粗心”不是偶然,而是某种固定的思维轨迹在我脑子里悄悄运行。那种熟悉的错误再次出现时,我甚至能感到一丝寒意。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:错误是可以固化的。
从那以后,我开始怀疑“下次不会再错”这句话。我们往往只记住了结果,却忽略了原因。很多时候,所谓的“记录经验”,其实只是对错误的轻描淡写。我们在错误的表面贴上一张便签,却没有去挖掘背后的逻辑。于是,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,大脑会顺着旧路径重演熟悉的剧本。人以为自己在改进,其实只是在重复。
这种现象并不只发生在学习中。工作也是如此。项目出问题,我们说“下次提前沟通”;沟通出纰漏,我们说“下次注意表达”。可如果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,“下次”往往只是“换个方式再错一次”。避免重复犯错的关键,不是提醒自己,而是理解自己。要想真正进步,就得搞清楚——我到底是怎么错的。
人生不是做题。错误不会因为“多做几次”就自动消失。学习靠记忆,而成长靠拆解。只有把问题剖开,把错误的思路重构,才可能真正迈过去。否则,看似前进的路,其实只是原地绕圈。
彻底分析问题,并不是吹毛求疵,而是修正思维模型的过程。很多时候我们分析到一半就停下,因为找到了一个“能解释”的理由,就以为找到了真相。但真正的复盘,是要问自己:我当时为什么那样判断?我忽略了什么?我的惯性、假设、情绪,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?当我们追到这些底层逻辑,反思才真正开始有力量。关于复盘的思考:复盘与思维链
“实事求是”从来不是口号,它要求我们有勇气面对那个没想清楚的自己。看似新的问题,往往是旧思维的变种。只有当我们把根因挖出来,错误才不会以新的形式卷土重来。人生不是做题,但如果不想再一错再错,就要学会——重写自己的思维公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