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行指导内行

最初听到外行来指导内行,我心里是排斥的。直觉上觉得这是对专业的不尊重,好比一个没下过厨的人,偏要教大厨怎么炒菜。专业性似乎天然带着门槛,外行的声音往往显得外行。

可随着经历多了,我逐渐发现,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社会运转的常态。公司老板未必懂研发,却要拍板产品方向;投资人不做技术,却能决定项目生死;甚至在家庭里,父母也常常在不懂教育学的情况下,对孩子的成长指手画脚。外行指导内行,看似荒唐,却无处不在。

进一步想,我才意识到,这里面有着合理性。外行未必懂技术细节,但他可能更懂市场、更懂资源配置、更懂权衡利弊。内行沉浸在专业领域时,容易陷入"只见树木不见森林"的盲区,而外行的视角,有时恰好能打破专业主义的局限。比如一个企业的创始人,可能根本不会写代码,但他提出的方向性意见,却能引导团队走向更大的舞台。

当然,外行指导并不是总是有效的。很多时候,它也可能带来误判和冲突。尤其当外行过度自信,忽视了专业判断,就容易出现"门外汉指挥专家"的尴尬局面。区别在于,这种指导是否建立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之上。如果外行只是武断地凌驾于专业之上,内行自然无法接受;但如果外行的介入带来的是新的视角和更大的格局,那内行的专业能力反而能在更恰当的位置上发挥。

到这里,我才逐渐接受了一个事实:外行指导内行并不是反常现象,而是社会分工的一种体现。真正重要的,不是外行是否"外行",而是他能否提供内行所欠缺的视角;而内行,也需要在坚持专业的同时,学会理解这种外部声音的价值。毕竟,社会的运转,往往就是在这两种力量的摩擦与平衡中前行的。